青海省农牧业产业故事之藜麦篇
从无到有 青海藜麦演绎高原传奇
西海新闻 2025-11-13 17:23:50

多彩藜麦

在柴达木找到舒适家园

金秋九月,高原大地逐渐被秋色浸染。这个时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海西州乌兰县,一大片成熟的藜麦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火红的、金黄的、紫红的……从空中俯瞰,宛如大地上铺了一块巨大的画板。

这片麦田种植的是南美农作物——藜麦。放在10年前,可能鲜为人知。可如今,藜麦已在柴达木盆地扎根落脚,成为青藏高原农业家族的一员。每年秋收的季节,成熟的藜麦换上绚丽的盛装,颗颗饱满的谷粒迎风摇曳,像是表达对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

藜麦,原产地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国有不少种植藜麦的地方,但青海柴达木种植的品质最佳。这得益于,无论是海拔、气温、降水量,还是土壤的酸碱度,海西乌兰县一带的自然条件都是十分接近安第斯山脉的。也正因如此,海西乌兰种出了品质响当当的藜麦。

藜麦的生长环境需要海拔在3000米左右、半干旱、长日照、大温差、偏盐碱土壤,最高温度不超过32℃的地方。跟一般作物不同的是,藜麦厌水、喜盐。而盐渍化土地为主的柴达木盆地,资源丰富但极为缺水。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高品质藜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不难看出,藜麦好似是为海西乌兰而生的。

经过多年的艰辛培育。2013年海西州乌兰县率先试种了藜麦。结果不出所料,这里种出的藜麦千粒重可达4克至5克,远高于国内其他种植区;亩产值高达2500元至3000元,是种植其他农作物的3倍多。也因此,海西州成为中国最早引进并种植藜麦的地方之一,还获得了“中国藜麦之乡”的称号。

青海种植藜麦的海西州乌兰县一带,远离工业污染,土地、空气、灌溉水很少受到污染和破坏,造就了它绿色的品质。营养全、口感佳,随着藜麦渐渐被大众熟知,产自青海柴达木的藜麦更成为一众消费者争相购买的高原好物。

2023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创新研究中心、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对“青海藜麦可持续规模化绿色生产与价值提升项目”开展全面验收。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建议将柴达木盆地打造成中国优质藜麦核心种植区。

专家们一致给出结论:从全国气候、海拔、土壤、环境、政策等情况综合分析,中国藜麦产业发展最有优势的地区唯有柴达木盆地。藜麦在耐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等方面具备较大优势,推广藜麦种植不仅可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还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从无到有

青海藜麦演绎高原传奇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太阳神的三太子围猎时不小心掉下山崖,被一位老农相救。为了报答救子之恩,太阳神把珍贵的藜麦种子送给了老农。

从此,藜麦便成为安第斯人最重要的粮食。古印加人将藜麦尊为神赐食物、“粮食之母”,每年种植时都要用金铲子种下第一粒藜麦种子,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20世纪80年代,地处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将藜麦当作国礼送给中国。中国便成了世界上最早引进并种植藜麦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对藜麦的认知不足,直到20世纪末,市场对藜麦才有了更多关注。

2008年开始,国内开始小面积种植藜麦。2010年左右,民营企业家黄朝斌偶然品尝到藜麦,奇特的口感让他对眼前的谷物产生了好奇,了解后得知藜麦营养丰富且售卖价格高,但不太好种植。

藜麦原产于山地,最适合生长在高温差、高海拔、日照充足的地方,中国符合此类条件而又适宜耕种的地方少之又少。听到藜麦的种植条件,在青海高原生活过的黄朝斌瞬间想到了柴达木盆地。

经过考察,2013年,黄朝斌怀着忐忑之心,将藜麦种子种在了乌兰县的盐碱地里,没想到,这一种,居然种出了中国品质最好的藜麦。随着第一批藜麦的试种成功,青海高原藜麦产业在乌兰县“萌芽”。

之后,黄朝斌成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逐步推广藜麦种植。之后,很多人开始跟随种植,每年秋季开着车从乌兰县一路向西,道路两边都是五彩藜麦,场面很是壮观。

此后,青海藜麦产业呈“星星之火”化成“燎原”之势,种植规模延伸至西宁、海东、海南、海北等地,陆续涌现出以青海三江沃土、海西海藜、青海高远锦禾等为代表的藜麦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让成千上万的种植户走上了藜麦致富路。如今,青海省藜麦种植面积超5万多亩,总产量约8000吨,排全国第3位,平均单产225千克。

高产、高品质的藜麦,让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拓宽了不少村庄和农户的致富路。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就是无数通过藜麦走上致富路的乡村其中之一。

2013年以前,西庄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近年来,依托藜麦种植产业,构建了从田间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村民收入不断提升。农户马顺财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种植藜麦,马顺财已成立西庄村第一家藜麦饼干加工厂,带动100多名村民参与生产。他还曾带着自家的藜麦产品走进“进博会”,向世界展示产自青海高原的臻品藜麦。从一村到一县,再走出省门亮相国际市场,藜麦带给青海不一样的收获。

如今,藜麦已成为青海的地标性农产品,青海省从事藜麦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企业有30余家,其中,州级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3万吨,现有注册商标13个。

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青海省正在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柴达木藜麦等农牧业产业基地,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旅游,走“农牧业+”的新路,为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营养大王

青海藜麦蛋白含量媲美牛肉

要说哪种素食的营养价值高?如果藜麦排第二,没有谁敢争第一。

因藜麦是最近10年才引种的食物,可能很多人还没食用过,甚至没见过。藜麦呈扁圆形,大小与小米差不多,常见白、红、黑3种颜色。

蒸煮过的藜麦有胚芽,闻起来有股淡淡的坚果清香,吃起来麦粒厚实有嚼劲。藜麦有很多种吃法,可以用藜麦煮粥、煮饭、制作沙拉、炒菜、煮汤等,口感独特,健康美味。

藜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十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具有“营养黄金”“全营养食物”“超级谷物”“未来食品”美称。是军队、航天员、超模的御用食材,更是全民营养首选食材。

201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3年设为“国际藜麦年”,旨在让世界关注藜麦的生物多样性和营养价值,在提供粮食和营养安全、消除贫困以及在支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2013年2月20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启动“2013国际藜麦年”。

藜麦的营养价值到底有多高?藜麦属苋科,富含赖氨酸、谷氨酸、钙、镁、磷、钾、铁、锌、硒、锰、铜等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类黄酮、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胆碱、甜菜碱、叶酸、α-亚麻酸、β-葡聚糖等多种有益化合物,胆固醇为0。藜麦的蛋白质含量是大米的2倍多,与牛肉相媲美,尤其含有一般谷物缺少的赖氨酸,富含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是唯一一种可以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单体植物。

藜麦中的锰、镁、铁、锌、钙等矿物质营养含量高,可缓解血管压力,减少心脏病发生。此外,藜麦是可溶性及不可溶纤维素的优良来源,两种纤维素对调节血糖水平、降低胆固醇和保护心脏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正在减肥、健身,又管不住嘴,可以放心大胆地享用藜麦。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藜麦疗法是最好的食材疗法。“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原医学奠基人吴天一在主编的《高原与肥胖及糖尿病》一书中提到,藜麦是食物疗法所带来的福音,也是高原献给糖尿病患者的一份厚礼。

其实,藜麦不属于真正的谷物。一般主食的谷物都是禾本科,比如小麦、玉米、水稻等。藜麦不属于禾本科,但人们又认为它属于谷物,因此充当着谷物的作用,所以称它为假谷物。

柴达木盆地因独特的区位和环境,产出的藜麦籽粒饱满、千粒重高,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种植地区,最好的藜麦品种蛋白质高达26%。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首席技术官周波博士,在2023年9月代表粮农组织到乌兰县验收“青海藜麦可持续规模化绿色生产与价值提升”项目时说:海西州产的藜麦,在中国乃至全球来看,品质都相当突出,希望能够利用全球的资源、全球的交流平台,以乌兰县的藜麦生产和价值提升作为试点,实现向整个青海省以及全国,甚至在全世界的示范意义和价值。

如果你不想直接食用藜麦,藜麦茶、藜麦粉、藜麦酒、藜麦醋、藜麦挂面等,青海还将藜麦加工成10多种产品,众多相关产品中,总有一款令您满意。

目前,青海藜麦年加工产品约6000吨,占总产量的75%,藜麦产业一跃成为青海农业经济的新兴产业,既为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开辟了新道路,更成为群众奔向致富路的“摇钱树”。

“最靓的仔”

青海藜麦走出高原向世界

品味青海高原藜麦,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能为身体注入丰富的能量。

行走阡陌,藜麦飘香。五颜六色的藜麦在丰收季节绚丽多彩,不仅成为谷物界的新宠,更成为田野里“最靓的仔”。产自青海高原的藜麦因它的独特性和高品质在市场上不断“出圈”,销售呈现线上、线下两旺态势,成为国内外消费者争相购买的美食佳品。

2013年以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充分利用高原独特气候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绿色和特色,稳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藜麦特色种植业,全力打造藜麦繁育、种植、加工基地,探索藜麦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新路子。

1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藜麦已经从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走向世界舞台。农产品展览会、进博会、消博会……青海藜麦正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千百年来,藜麦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历史长河中,它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兴起,记录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每年丰收季,青海藜麦种植地还会举办藜麦丰收节来庆祝一年的辛勤成果,届时,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用藜麦制作藜麦饭、藜麦糕点、藜麦汤等各种美食,供游客和群众品尝,让更多人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海西州已多次举办“中国·青海国际藜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藜麦丰收节”。藜麦丰收季不仅仅是一场美食盛宴,更成为各地展示文化、交流文化的最好平台。

耐旱、耐盐碱,藜麦坚强的“个性”,犹如世代生活在高原的青海人,不论环境有多艰苦,他们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守护着高原上的万物生灵。

正是看到了藜麦身上弥足珍贵的品质,越来越多的青海人选择和它一起成长,一起走向未来。青海藜麦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发展之路,藜麦产业发展成功入选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十大典型案例。

如今,青海省已与浙江农都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了从田间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在广州、深圳、杭州等30多个大中型城市建成47家柴达木电商绿洲线下体验店,产品远销阿联酋等地区。

厚植发展沃土,青海省在藜麦基础研究、品种培育、绿色发展、品牌打造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藜麦产业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正以最好的态势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

扬帆起航

打造有机藜麦输出地

从第一粒藜麦种子在青海高原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自带科技属性。

高海拔、大温差、少降雨,还有很强的紫外线,人都适应不了的地方,藜麦能否成活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藜麦在青海省年均气温3.0℃以上、降雨量36.3毫米以上(不包括灌水)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和成熟,但藜麦成熟后籽粒对水分十分敏感,遇降水2小时就会出穗发芽,失去生长价值。而气候干旱少雨的柴达木,成为国内藜麦种植区域是有天然优势的。

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藜麦,在中国属于外来物种,为确保种植安全,青海省种子管理站于2015年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通过试验研究,完成了藜麦种植安全性评价,即,藜麦不存在外来物种侵害性。

藜麦,在青海大放异彩!迅速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在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争取下,联合国粮农组织严密审核,精心论证。2021年7月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西宁举行青海藜麦可持续规模化绿色生产和价值提升项目启动会暨青海藜麦产业发展论坛,来自国际机构、政府、科研所、企业等的150人出席了会议,这让青海藜麦被世界熟知。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获得“藜麦可持续规模化绿色生产和价值提升”技术合作项目无偿援助,用于在青海开发、示范和推广藜麦新型绿色生产技术、深加工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从而促进藜麦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最终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截至目前,青海省已成功选育出青藜1号至8号、柴达木红等12个藜麦新品种,三江藜1号、2号,科藜1号、2号,青藜1、5、6、7号品种已成为主推品种,为青海省乃至全国藜麦大田生产提供了品种支持。

此外,青海省还制定发布《藜麦原粮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藜麦原粮质量要求地方标准》《柴达木藜麦丰产栽培技术规范》《青藜2号繁育技术规程》《都兰藜麦质量标准》《藜麦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规范团体标准》等标准规范,集成了一整套适合于不同生态区域的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为品种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提升柴达木藜麦质量奠定了基础。

2024年初,青海省首个藜麦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落户乌兰。锚定新时代目标定位,青海省已将藜麦产业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科研、生产、加工、销售需求,制定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保险扶持、用地用电运费优惠等政策,持续加大对藜麦育种和高端产品的科研研发投入,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打造高原、绿色、有机“青海高原藜麦”品牌。

蓝图已绘就,扬帆起远航。2025年,青海省海西州藜麦种植面积达10万亩,总产量达2万吨,标准化种植基地8万亩,藜麦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藜麦产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有机藜麦输出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