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牧业产业故事之冷水鱼篇
绿色美味 青海冷水鱼一路遥遥领“鲜”
西海新闻 2025-11-13 17:21:58

生态加持

青海“冷水”养出热销好鱼

青海真的有“海”吗,高原大地上竟也有渔民?

初夏的黄河,风平浪静,水清湛蓝,一排排规格不同的冷水鱼养殖网箱静静地漂浮在河面上。当清晨的红日冉冉升起,阳光洒在龙羊湖面上,高原渔郎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在大众认知中,青藏高原多以种植养殖的农牧业为主,鲜有人知这里还能孕育出口感鲜嫩、远销四方的冷水鱼。强烈的反差感,让人忍不住带着诸多好奇,想深入探索一番。

是的,在这片神奇的水域,从以农耕文化为主到养殖文化兴起,再到渔业文化、旅游文化;从最初的铁皮船,到机械专业捕鱼船只和运输船只……这里的养殖者完成了农民变渔民的身份转变,变身为“现代渔民”。

而这一切,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有着“中华水塔”“三江之源”的美誉,拥有众多清澈冰冷的河流和湖泊,为冷水鱼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青海境内水资源丰富,水体总面积2070万亩,因天然洁净、常年低温以及无大风浪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冷水养殖最适宜的水域,广受国内外养殖者的青睐。其中,主产区龙羊峡水库水质为国家二类水,年平均水温12摄氏度,常年不封冻,是养殖虹鳟等冷水鱼的理想环境。清澈的黄河水孕育出的冷水鱼肉质好、营养价值高,是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

“全国冷水鱼养殖区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和新疆三省区。”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冷水养殖产业技术转化研发与水生生物保护平台首席专家、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长忠介绍。目前,我省鲑鳟鱼养殖面积40万平方米,年产量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养殖基地。

正是坚持“生态青海 绿色农牧”的发展理念,依托冷凉水体资源优势,青海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冷水鱼产业,不断鼓励渔业企业参与开展鲑鳟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精准投喂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

近年来,围绕青海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水、种、饵、病、加工和养殖模式”等六大关键环节,青海专门组建高原冷水鱼与生态环境保护团队,坚持生态优先理念,通过确定生态养殖容量、实施环保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域水质监测评价,确保了冷水鱼养殖水域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建立鱼产品产地溯源系统和品种鉴定技术体系以及主要致病菌与寄生虫检测技术体系,明确了虹鳟产品质量,为市场提供了健康鱼产品,提振了消费信心,高品质、无污染的产品销往全国北上广深等40个省市,出口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

不仅如此,青海省所有的鲑鳟养殖场都推行了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措施,以此贯穿生态养殖的全过程,使主打品种三倍体虹鳟,不会自然繁殖,不影响库区原物种,而且养殖密度低,有效维护了养殖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安全。

目前,青海冷水鱼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及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亚洲领先、现代化技术高的鲑鳟鱼养殖基地。现有养殖技术与国际同步,为全国的鲑鳟鱼养殖产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声名鹊起

中国三分之一冷水鱼产自青海

知道吗?您餐桌上鲜嫩美味的三文鱼,可能来自纯净的青海高原水域。

春和景明,碧波万顷的龙羊峡,清清黄河水穿越其间。这里不仅有圣洁的雪山、葱郁的草甸、澄净的湖水,还有游弋在雪域高原的鲑鳟鱼。

驱车走进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正盯着电脑屏幕,密切关注着雷达系统所反馈的往来船只作业、网箱养殖的信息,实时观测往来作业的船只及每个网箱三文鱼的生长环境和动态。拉近距离,水面下网箱里的一条条鱼儿清晰可见。

在这家企业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水上工作间,一条条三文鱼被真空泵吸上来。鱼水分离后,鱼被电击击晕后割腮放血,再通过传送带倒入保温桶,不断被冰和冷水覆盖降温。不到两分钟,一箱300公斤左右的三文鱼便完成封箱。这样的生产场景,是这条现代化全冷链宰杀流水线日常的作业。

自2008年首条鲑鳟鱼在龙羊峡扎根以后,便逐步掀起了沿黄流域养殖鲑鳟鱼的热潮。从引进一种鱼,到形成一个产业;从小型方形网箱,到智能化数字管理大型网箱;从龙头企业带动,到形成龙羊峡至苏只水库网箱养殖产业带;从技术空白,到国内最大的鲑鳟鱼网箱养殖生产基地。

如今,冷水鱼产业已成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输出产品,现有养殖模式和技术与国际同步,三倍体虹鳟鱼良种供应体系基本完善,良种覆盖率达100%;标准化深水大型网箱面积已占到养殖总面积的85%以上;水产品自动化精深加工以及保鲜冷链物流等先进的技术及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在全国鲑鳟鱼养殖产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2023年,青海省三文鱼产量、产值分别达1.5万吨和4.29亿元,以鲑鳟鱼为代表的高品质、无污染的青海产冷水鱼畅销省外,鲑鳟鱼良种率达95%,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登高望远

青海三文鱼亮相国际舞台

青海美味站上世界舞台啦!杭州亚运会上,全球各大食品和餐饮企业摩拳擦掌,都想借这个舞台来展示自己。在公布的官方供应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青海龙羊峡三文鱼”。要知道亚运会的舞台不是随便就能上的,必须要通过层层严格考察。

一直以来,以三文鱼、虹鳟鱼、金鳟鱼为代表的高品质、无污染的青海产冷水鱼畅销省外,被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所认可。宴会上,一道三文鱼刺身成为餐桌上瞩目的焦点;各大超市的海鲜专柜处,来自青海的三文鱼常常会被抢购一空。在各大电商平台,标注了青海三文鱼的电商平台上满满的全是好评,消费者复购率50%以上。

五一假期前后,青海产三文鱼正陆续在长三角地区的餐馆、超市上架,成为网红爆款美味。作为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鱼类,三文鱼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视野和食谱。一颗三文鱼卵在野外需要两年才长到100克,然后它们会从淡水游入大海。而在养殖环境中,这一过程被缩短到6个月。进入冷水中的养殖网箱后,三文鱼大约经过两年多长到5公斤,之后被运往工厂进行屠宰、处理和包装,再通过冷链空运至各地。

初夏清晨,在邻近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镇曲乃亥村的黄河附近,黄河天峡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坐着快艇来到养殖网箱旁,慢慢地收拢渔网,一条条活蹦乱跳的虹鳟鱼被兜出水面。随后,选鱼、分级、称重、装车……现场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我们的冷水鱼可是供不应求呢!”合作社负责人朱仁强开心地说。每逢节庆,合作社抢抓时机捕捞、加工、封袋、打包、装盒,为了满足节日需求,还推出了包装喜庆的礼盒款,吸引消费者购买。如今,经过包装升级后的冷水鱼,成为消费市场不可或缺的“俏货”。

青海产三文鱼坚持严格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每批产品进行抽检。每一尾三文鱼在进入市场前都需要经过降温、消毒、清洗、分级、包装等流程,率先推出三文鱼预冷技术、臭氧消毒的创新理念,严格遵守绿色食品A级标准,每尾三文鱼均高于国家标准。借助杭州亚运会的契机,龙羊峡三文鱼又与日本、俄罗斯签署了海外销售合作协议,可以让更多国际友人品尝中国三文鱼。

不仅如此,青海三文鱼还拥有“身份证”,可实现“安全溯源”——从源头到餐桌,全程记录三文鱼的养殖、运输、加工等环节。这样一来,消费者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三文鱼的来源,确保其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份坚实的保障。

绿色美味

青海冷水鱼一路遥遥领“鲜”

荷泥土豆沙拉、芝麻三文鱼柳、三文鱼越式春卷、火焰三文鱼拌饭、芒果三文鱼肉卷、三文鱼沙拉碗、牛油果三文鱼派三明治、菠萝三文鱼贝果、菇菇锡纸焗三文鱼、北海道三文鱼蔬菜烧、帕尔马奶酪炖三文鱼等,光看菜单就让人垂涎欲滴。

能为食客提供如此极致的美味,离不开以“鲜”著称的青海三文鱼产业供应链。在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不同品种、体型敦厚的鲑鳟鱼于池中畅游。这些鱼从制种育种开始,推广应用到养殖专业合作社(户)和大型养殖企业,逐步规模化生产,形成了如今青海省的冷水鱼产业,畅销全国多个城市,也“游向”了上海人民的餐桌。一条冰鲜的青海三文鱼24小时就可以从龙羊峡到国内一般大中城市,48小时就能到全国各地老百姓的餐桌上。

目前,冷水鱼产业已发展成为青海农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现有网箱养殖场27家,其中12家水产养殖场、13个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龙羊峡三文鱼2016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于2020年、2021年获得ASC国际海鲜认证和BAP国际最佳水产养殖规范认证,养殖公司成为2023年杭州亚运会供应商。

未来,青海将持续深入打造以绿色、生态、循环为一体的冷水鱼产业园区,不断拓展养殖业功能、延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和“蓝色粮仓”战略,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来自青藏高原洁净水域里“游”出来的冰鲜好鱼。

科技赋能

冷水鱼育出健康大产业

三文鱼可以在青藏高原上游弋,这些听起来觉得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在青海变成了现实。虽然土地还是那方土地,人也还是那方人,但是当科技注入其中,奇迹就会诞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理念发生了改变,从“吃饱”逐渐向“吃好”“吃得健康”转变。市场上对冷水鱼的大量需求,也让高原渔民实现“年年有鱼(余)”的致富梦。

目前,冷水鱼产业已成为青海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产业“四地”建设中“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拳头产品”。青海省专门出台《青海省加快渔业养殖绿色有机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实现绿色有机发展为目标的渔业发展任务、路线图和工作路径。

然而,这些美味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为解决青海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2010年,青海大学组建青海大学高原冷水鱼与生态环境保护团队。通过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获批《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高原冷水鱼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承担《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冷水养殖产业技术转化研发与水生生物保护平台》(简称“鱼平台”),组建了由省内外15家单位40多名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开展协同攻关。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鱼平台科研团队围绕着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中“水、种、饵、病、产品溯源和鉴别、养殖模式”六大关键技术,首次建立高原条件下虹鳟养殖的现代渔业技术标准体系,首次绘制了青海高原渔业标准体系框架图,制修订冷水鱼养殖相关技术规范11项,技术服务覆盖冷水鱼养殖全链条。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资料显示,我省首次在国内构建了高原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EFDC模型,实现全省天然水域全方位有效监测,养殖水域监测断面水质指标符合国家二类水质标准;确立了虹鳟产地溯源系统和品种鉴别技术体系以及主要致病菌与寄生虫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针对虹鳟源性成分检测的3种方法、鱼产品溯源系统平台1个、鉴别方法1套、高原虹鳟主要寄生虫及常见鱼病诊断方法各1项,为市场提供了高品质、无污染的虹鳟鱼产品;开发虹鳟鱼深加工产品20多个,产品销往北上广深等城市,出口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

从生产“优质、高档、品牌水产品”,打造三倍体虹鳟、白鲑区域共同品牌,主推现代化大型网箱养殖装备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制种育种技术、生物安全管理技术,到实行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青海使冷水鱼产业从养殖重启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定位。

未来,青海冷水鱼产业将推进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在打造提升青海冷水鱼生态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的基础上,加速实现品牌建设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推进品牌建设与产业转型,打造属于自己的“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