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我优
青海是冷凉蔬菜理想生长地
盛夏的早晨,金色的阳光洒满河湟谷地。放眼望去,成片的菜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叶子,像用水冲洗了一般,绿得发光。嫩绿色的叶片上滚动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高原纯净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透亮。再过一段时间,它们将乘坐冷链车,从高原出发,跨越千里,被运送到香港等沿海一带城市。
得益于高原大陆性气候,青海河湟谷地一带成为冷凉蔬菜种植的理想之地。夏季,沿海一带天气酷热,不利于细叶类等蔬菜的生长。而身处高原的青海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更利于蔬菜的生长。这种季节上的巨大优势和反差,使青海成为冷凉蔬菜种植的理想之地。
冷凉蔬菜,又叫喜凉蔬菜,是指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产的蔬菜,其最适宜生长温度在17℃至25℃范围内。产地多为高原、高山地貌,夏季气候冷凉,冬季漫长严寒,结冰期长。风大风多,空气相对干燥,减少了很多病虫害的发生。而青海河湟谷地一带几乎满足了这些条件,是国内理想的夏季冷凉蔬菜生产基地。
在这片纯净的生长环境下,青海冷凉蔬菜茁壮成长,品质出类拔萃。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海拔和地理环境,青海各地巧妙地多梯次播种,使得蔬菜种类丰富,供应周期延长,从而实现了“错峰”销售,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销售区域也在不断扩展。
青海冷凉蔬菜产业品牌的叫响,离不开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近年来,青海从省级层面对高原冷凉蔬菜种植做出相应部署,强化蔬菜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土壤培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集约化育苗、储运保鲜等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加强良田良种良法良技配套,推进绿色有机蔬菜育繁推一体化。
放眼国内,青海冷凉蔬菜不仅丰富了沿海一带群众的餐桌,也展示了高原农业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凭借其出色的品质、独特的口感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国内市场上稳稳占据一席之地,培育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
传承千年
每一棵蔬菜都有净土的味道
春季,万物复苏,嫩绿的菜苗破土而出,点缀在田野间。夏季,阳光炽热,蔬菜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秋季,丰收的季节,翠绿的豆角、火红的辣椒……各种蔬菜装点着丰收的喜悦。
青海河湟谷地,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生机。走进一片片菜园,翠绿的蔬菜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承载了高原各族群众世代的勤劳与智慧。
过去,青藏高原的蔬菜种植主要受到高海拔、短暂生长季节等多重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当地人民长期以来主要种植耐寒、耐旱的高原特色蔬菜,如土豆、萝卜等,这些蔬菜是当地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
在高原种植蔬菜,并非易事。多变的气候,使得青海的冷凉蔬菜往往面临巨大的考验和调整。在这片土地上,蔬菜不仅仅是高原的馈赠,更是青海人民勤劳的象征,他们凭借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耕技艺的追求,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种植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应高寒气候的蔬菜种植技术。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蔬菜的产量,还保证了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青藏高原的蔬菜种植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局限。现代农业科技的引入,如温室大棚、滴灌技术、无土栽培等,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种植可能性。如今,新的蔬菜品种被不断引进和培育,如菜薹、火焰参、羽衣甘蓝等,极大地丰富了青海的蔬菜种植品种库。这些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
地处湟水中下游的海东市乐都区,素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是青海省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年蔬菜供应量占全省四分之一,种植茄果类、瓜菜类、叶菜类、根菜类等9大类18个品种,尤其是乐都长辣椒久负盛名。
互助土族自治县将蔬菜种植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在11个乡镇大力发展种植露地蔬菜,重点打造台子娃娃菜、长白葱,南门峡菜薹、西生菜,丹麻食用菌,塘川叶菜,松多蒜苗等特色示范基地,全县建立高原露地蔬菜生产基地60个以上,供港澳蔬菜基地10个以上。
如今,河湟谷地的蔬菜种植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每逢丰收季节,各地会举办庆丰节活动。粮食的丰收让秋天充满喜悦,蔬菜瓜果的成熟更是让丰收变得愈加沉甸甸。
青海的冷凉蔬菜,点缀着苍茫的高原。通过冷凉蔬菜种植,百姓实现了增收致富,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成为青海与外界交流的绿色纽带。漂洋过海的蔬菜让外界品尝到高原的特色美食,感受到高原农业的繁荣发展史。
声名远扬
青海冷凉蔬菜远销海内外
青海,这片位于青藏高原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利用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精心耕作,让冷凉蔬菜焕发无限生机。
这些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生长的蔬菜,借助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冷链运输等方式,跨越地域的限制,以其新鲜、绿色、健康的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青海的冷凉蔬菜不仅让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彩,还翻山越岭,跨桥渡海,亮相省外乃至国际市场,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美味选择。
冷凉蔬菜“南下”的经历,也是“青字号”品牌的又一次探索。2023年8月,青海一家公司将海东市互助县生产的紫叶生菜、甘蓝等8种蔬菜装箱发往了香港,标志着青海冷凉蔬菜供港实现零的突破。接着,青海冷凉蔬菜又远销新加坡等国,从国内到国外,吃青海冷凉蔬菜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了。
露地蔬菜如甘蓝、西葫芦、西芹、娃娃菜、青笋、胡萝卜、大葱等,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设施蔬菜如茄子、辣椒、番茄、黄瓜、食用菌及叶菜类等,也通过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冷链运输等方式,实现了全年供应。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青海省蔬菜种植面积66.01万亩,其中,供港蔬菜面积5.7万亩,出口2486.6吨。从细叶类蔬菜到根茎类蔬菜,每一种蔬菜都展现出独特的生长优势和口感特点,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健康食材选择。
青海冷凉蔬菜种植,是高原绿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种植户们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舌尖上的美味,而生态种植的理念则守护着高原的纯净与和谐。
近年来,青海在“菜篮子”建设方面做出显著努力,通过聚焦生产能力、市场流通、质量安全监管和调控保障等关键环节的掌控,全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通过稳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加快生产基地提档升级。
青海冷凉蔬菜产业的经营模式也发生大的变革。过去,蔬菜种植主要由个体户或小规模农户承担,而如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崭露头角,成为青海冷凉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主力军。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不仅拥有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趋势,推动青海冷凉蔬菜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全省引导各类资金投向蔬菜产业发展,有效拓展供港和北菜南运等高原夏菜输出基地。建成互助万亩供港蔬菜基地、贵德菜薹基地、尖扎芦笋基地、湟源荷兰豆基地等蔬菜基地共306个,其中,露地蔬菜基地128个,设施蔬菜基地178个。百亩以上露地蔬菜基地95个,千亩以上露地蔬菜基地33个。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160个,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18个。
科技引领
青海冷凉蔬菜品质飞速提升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高科技设备日夜守护;商店的货架上,“青字号”农产品的二维码,既是它们的身份证,也是生产者的承诺书……从种子筛选到成品上市,青海的冷凉蔬菜经历了全程精细管理。
从选种、耕作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青海都严格把控,确保蔬菜达到最佳品质。多年的试验和改良,让青海成功培育出了多个适合高原气候的蔬菜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适应了高原的寒冷气候,更在口感和营养价值上有了显著提升。
严格的监管机制让自产蔬菜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让居民群众“菜篮子”产品消费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在蔬菜生长的过程中,青海还积极构建高原设施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行动,实现了蔬菜生产的绿色化、有机化。同时,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广“三新”技术,探索无土栽培、光伏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绿色有机生产方式,让青海的冷凉蔬菜在绿色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新鲜与健康,是青海冷凉蔬菜最亮丽的标签。为了让这些优质蔬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青海积极组织蔬菜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让青海的冷凉蔬菜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青海依托青藏高原超净区和富硒区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75个农副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商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115个,这些品牌不仅提升了青海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海东市互助县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青海蔬菜产业的佼佼者。作为认证的供港蔬菜基地之一,他们种植的岗葱、娃娃菜、生菜等蔬菜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年产量超过200万公斤。
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也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丝瓜等蔬菜在本地及青海省的种植实现新突破。这些新品种的引进不仅丰富了青海的蔬菜种类,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种植选择。
海东市乐都区更是凭借“南凉”蔬菜、“深沟”大蒜、“玉泉”马铃薯等26个农产品商标,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成功,乐都紫皮大蒜、乐都长辣椒更是被评为消费者满意前100个名优产品。
在这片纯净的高原上,青海冷凉蔬菜以其独特的品质与魅力,赢得了广泛赞誉。青海通过实施严密的监督管理和坚持不懈的创新追求,持续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的繁荣发展,从而确保每一棵蔬菜、每一份农产品都符合安全健康的标准。这不仅是对高原纯净之美的传承,更是对食品安全的坚定承诺。
绿色有机
青海冷凉蔬菜“智成长”
冷凉蔬菜种植,展现了青海对农畜产品品质的坚守与追求。这一实践,更是青海向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进阶的坚定步伐。
初春,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里,蔬菜正在茁壮成长。午后,阳光透过透明的棚顶,洒在绿意盎然的叶片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辣椒苗伸展着嫩绿的枝条,小小的辣椒挂在枝头。黄瓜藤顺着支架攀爬,开出了一朵朵小黄花。
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意背后,是青海对农业科技的不懈探索。智能化温室系统如同一个贴心的管家,精准地调控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确保每一棵蔬菜都能享受到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水肥一体化的先进系统,更是为蔬菜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养分和水分。
近年来,青海在冷凉蔬菜种植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培育了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通过品种改良,青海的冷凉蔬菜不仅产量更高,而且品质更优,口感更佳。新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种植的效率和质量。
青海的科研团队也展现出了他们的卓越智慧。他们不断改良技术,精心培育出适应高原气候的蔬菜种子。这些种子不仅抗病性强、产量高,还赋予了蔬菜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抗逆性。而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的引入,更是让种植户们有了科学的种植指南,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测,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省级平台的建立到“菜篮子”工程的推进,再到设施温棚的广泛应用,每一步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在这片高原上,各地通过技术攻关、集成运用、示范推广的快速通道,科技正在书写着冷凉蔬菜种植的崭新篇章。
借助高原独特的气候与沃土,青海冷凉蔬菜脱颖而出,成为品质卓越的代名词。青海坚持品质至上,严格把控生产流程,确保蔬菜绿色、安全、健康。
青海冷凉蔬菜也致力于品牌形象的打造,借助展览、博览等多样化平台,使青海冷凉蔬菜的美名远播海内外。多年来,青海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加强品牌推广等措施,让冷凉蔬菜成为高原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依托科技创新与绿色生态理念,青海将不断提升冷凉蔬菜的品质与产量,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多元需求。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冷凉蔬菜将为青海乃至全球的消费者带来更多健康与美味的享受,也为青海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