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起势
春油菜成为青海金字招牌
夏日,走进河湟谷地,油菜花让人眼前一亮。金黄的花朵映照着蓝天,与土黄色的山川,碧绿的河水,形成强烈的视觉比照,美不胜收。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天蓝水清草绿地净,良好的生态禀赋滋养孕育着高原的万物众生,造就了青海农畜产品天然、绿色、有机的发展潜力。
青海是全国春油菜最佳生态适宜种植区,从海拔2000多米的河湟谷地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油菜花海、菜籽油、油菜花蜜,成为青海农牧民致富及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也是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青海省立足冷凉气候特点和农牧民生活生产实际需求,将油菜产业列为全省农牧业十大特色发展产业之一,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油菜产业发展的政策。以省农林科学院为主的科研工作者,先后育成了“青杂”15个系列品种,其中,1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登记,在青海、甘肃、新疆等春油菜区推广面积达400万亩以上,占北方春油菜区种植面积的85%,增产20%以上。青海成为我国杂交春油菜最主要的种子供应基地。
青海省油菜生产面积、产量、商品化稳步提高,常年种植面积在213万亩以上,已基本形成了川水、浅山地区杂交油菜产业带和脑山地区白菜型油菜产业带,油菜生产由典型的传统单一农业产业发展成为集生产、制种、加工、销售、以花为媒的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链条大产业。
如今,摊开全国油料产业版图,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成为我国春油菜育种、种植、高原菜籽油供给海拔最高、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省份。青海在油菜产业发展上,建基地、练内功、拓市场,绿色健康无污染的青海高原特色油菜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油菜花海
青海农旅融合新名片
7月,驾车从西宁向北沿着省道行驶,层层梯田映入眼帘。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达坂山,眼前一亮,这里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天空由深蓝慢慢变成浅蓝,皑皑白雪犹如一条哈达在高山之上连绵不绝,金黄色的油菜花由西向东铺满整个山谷,一列列高速列车满载游客驶向花海深处……
这里是沟壑纵横的祁连山区难得一见的盛景——青海门源百里油菜花海。在这里,雪山林海、油菜花海、高原民居融为一体,像大自然悄然绘制出的一幅油画。
门源回族自治县是我国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已有1800多年的耕种历史。春夏季节,当暖湿气流沿着青海省东部的河湟谷地慢慢爬升至平均海拔3000米的门源时,在这里产生了雨热同期、凉爽宜人的独特气候,造就了高原山区空气洁净度高、昼夜温差大、紫外线辐射强烈等独特的自然条件。
多年来,农业科研人员先后在这里培育出了“北油1号”至“北油4号”等富有门源特色的油菜品种,青海省第一个纬度零度地区低芥酸品种、青海省第一个白菜型高芥酸工业专用型油菜品种……这些集早熟、优质、高产、抗倒、适宜机械收割为一体的高产高原优质油菜品种,在青海省全面种植的同时,辐射推广至甘肃、四川、西藏等同类型地区。
欣赏门源油菜花海绝佳的位置在达坂山的山腰处,在这里,人们可以从容地坐在山坡上,鸟瞰祁连山冷龙岭与达坂山之间,绵延数十公里的油菜花海,如果你想身临其境,那就乘坐动车,从兰州、西宁、乌鲁木齐,任何一个方向快速到达这里,坐在高铁、动车座位上,就能享受徜徉油菜花海的美妙,这一刻,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和游人一起走出站台,在如诗如画的天地间与大自然开怀拥抱。
如今,门源油菜已经连续24年实现连片规模种植,流光溢彩的门源油菜花海每年吸引着数千万的游客。2024年,门源县接待旅游人次296.2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4亿元,实现了油菜产业由单一油用向多元化开发的转变。
高原日照时间长,油菜花绽放时间长,花粉含量高,加之空气纯净无污染,使得这里酿出的蜂蜜甜度高,营养价值高,可以称得上是蜂蜜中的上品。目前,门源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已登记注册农产品商标16个,培育“雪灵”“达美叠源”“雏蜂阁”“花海门源”蜂产品等一批具有门源县域特点的高原知名农产品品牌。同时,根据生产特色,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已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授权使用小油菜农产品公共标识新型经营主体9家。
望不尽的油菜花海美,品不完的高原油菜花香,说不完的农旅融合故事……如今的门源,已建立起从油菜籽品种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等油菜产业到油菜文旅博览的全产业链,门源以绿色发展为支撑,优化布局,让花海点亮乡村,实现乡村生产、生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
做大做强
油菜产业发展迈进“国家队”
作为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油菜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
青海系统推进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区域级集群梯度培育。2022年4月,青海省油菜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这意味着,青海高原油菜产业发展正式步入“国家队”。
发展油菜产业,科技创新是核心,培育改善种子质量是关键。“青杂”系列油菜种子已成为我国春油菜生产区的主栽品种,其中“青杂5号”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全国春油菜主导品种;该系列8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每年在全国春油菜区推广面积达400万亩以上,占春油菜产区杂交油菜种植总面积的85%以上;已在俄罗斯、巴基斯坦、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陆续种植,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牌。
随着春油菜育种工作向纵深发展,如今,青海既是我国春油菜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春油菜制种基地,年销售杂交油菜种子总额达3000余万元,位居全国第五。省级龙头种子企业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累计建立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制种基地40多万亩,生产优质杂交种4000多万公斤,杂交油菜种已销往全国27个省区106个市,正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当下,青海正加速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汇聚,青海省油菜产业集群也全力参与全球竞争,打造以互助、贵德、乐都及甘肃省民乐县为主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3万余亩。
油菜蜜、油菜花粉、蜂王浆也是我省油菜产业的一大发展方向。油菜花蜜含有多种糖类、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等营养元素。油菜花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黄酮类化合物等功能性物质,具有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力等功能,还具有调节血脂的功能。油菜蜂王浆具有辅助降低血糖、降低血脂和血压、抗菌消炎、抗衰老和强化性功能等多种保健功能。青海地域辽阔,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蜜源植物丰富,是全国高产稳产蜜源基地之一。多年来,我省连续培育出“花宝蜂业”“花海蜂业”“门源蜂蜜”等多个品牌。
推进油菜产业集群建设,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做大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据统计,目前青海省从事油菜加工的各类企业有12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年加工油菜产品40.16万吨,年产值达28.77亿元。全省春油菜种植合作社809家,农民入社率达到76%以上,影响力大、带动效益明显,油菜产业已经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智能化、绿色发展的产业集群模式。
随着油菜产业集群向纵深推进,青海油菜生产实现了由高产到优质高产、由单纯注重产量向产量与质量并重的飞跃,油菜产业实现了技术、种子、产品、品牌的全区域布局、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挖掘的春油菜集群发展新格局。新培育的“青杂”系列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每年在全国春油菜区推广面积达26.67万公顷左右,占春油菜区杂交油菜种植面积的85%以上。目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万亩,使各地农民依托“青杂”系列油菜品种,共增收80亿元以上,青海高原油菜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扩大。
香飘全国
青海菜籽油摘得多个荣誉
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茶籽油……走进各大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价格不等的食用油令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从成分来看,食用油主要包含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那么,怎样食用健康的菜籽油?
双低菜籽油具有脂肪酸组成平衡合理、富含脂质活性成分等优点,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植物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目前亚麻酸日摄入量不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的一半。因此,双低菜籽油作为我国居民膳食中亚麻酸的主要来源,更加凸显出它作为优质油的地位。产自青海的双低菜籽油,因为生长环境中紫外线强、高寒、昼夜温差大,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其中植物甾醇、多酚含量在食用植物油中最高,这些营养物质与产自内地的菜籽油相比,含量高出20%左右。
青海高原双低菜籽油就是一种更加健康更加营养的食用油。经检测,产自我省的春油菜芥酸和硫甙含量达到国家双低标准,种子中含油量达44.16%,比对照品种高1.33个百分点。与橄榄油、茶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相比,青海高原双低菜籽油芥酸和硫甙含量达到国家双低标准,油菜籽含油量高达50%,比冬油菜含油量高3%~5%,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并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更加均衡合理。
菜籽油作为青海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用油之一,近年来,我省从政策、资金、平台、产业、地方标准等多个方面不断发力,持续推动油菜籽后续加工产业创新发展。目前,我省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国际最先进的“脱皮”“低温冷榨”等新技术,可有效减少植酸、单宁、皂素等有害物质在菜籽油中的含量,降低压榨过程对菜籽油营养成分和饼粕中蛋白质的破坏,生产出了更加健康更加营养,更加符合居民膳食需求的青海高原双低菜籽油产品。
青海省依托青藏高原优质油菜品种和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四地”建设,打造出了多个青海高原菜籽油品牌。其中,“汉尧”牌浓香菜籽油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江河源”一级菜籽油获得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金奖,为青海高原菜籽油“出青”打下坚实基础。
擦亮“青字号”,锚定“输出地”,近年来,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上了更多人的餐桌。为助力青货出青,青海省相关企业在上海、南京、杭州、成都、西安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建立省外体验店等多种营销方式,将青藏高原绿色优质菜籽油等农副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使青海高原特色菜籽油成为国内大城市居民喜爱的菜籽油品牌。
独占鳌头
春油菜种质资源80%出自青海
青藏高原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为青海造就了自然原真性、地理独特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使青海成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清洁水资源的发源地,成为雪豹、藏羚、野牦牛等远古生灵的最佳栖息地,更是世界上种植油菜这一农作物海拔最高的地方。
青海的油菜种植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一直尝试在青藏高原发现更多关于农业起源的线索。2016年,青海黄河边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的一项植物种子浮选发现,在4582粒出土的种子中,齐家文化时期(距今4000年左右)的植物种子高达3944粒,植物类型包括粟、黍、小麦、青稞、燕麦、大豆等粮食作物,更为惊奇的是,这一考古发掘中还浮选出了十字花科植物——油菜。
这是一项重要的发现,说明高原先民在开始栽培粟、黍、小麦、青稞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牛、马、猪、羊等牲畜的时代,油菜已经与高原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也说明,青海是中国油菜的起源地之一。
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油菜已经与青海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春日里,油菜开始陆续发芽出苗,不知不觉间,一块块绿色的绒毯铺满山坡、河谷和平川;夏天,这里是一马平川的百里花海,金灿灿的色泽从脚下一直铺到天边,让人不忍离去,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眼睛里和相框里总有装不下的惊叹;秋天收获的季节到了,遍布大街小巷的榨油坊开始忙碌起来,从早到晚,这里飘散着菜籽油的清香。
多年来,通过连续攻坚,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春油菜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开展春油菜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选育出了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16个,创建了“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品牌,在我国春油菜区和蒙古国累计推广1亿亩,使优质春油菜种植区的海拔上限提高了350米;培育的“青杂5号”,成为我国在国外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此外,我省培育出的“青油21号”(北油3号)品种解决了高寒冷凉地区油菜品种严重匮乏及老品种产量低、品质差、退化严重、无更替品种的难题;“北油4号”解决了油菜种植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品种更替,品种互补,降低了高位山寒区域例外年份的种植业风险。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加大油菜对外输出力度,油菜已成为全省第一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第一大植物食用油来源,常年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保持在30万吨左右,油菜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此同时,产自青海的春油菜品种,实现了在甘肃、新疆、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等省区的大面积推广,实现了全国春油菜种质资源80%出自青海的目标。
2022年,由青海农林科学院自主培育、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2022年油菜主导品种的“青杂12号”双低杂交油菜,每亩产量达261.5公斤,创我国北方春油菜集中连片种植区域的高产纪录。
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中,青海省油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自主培育的优良油菜品种“青杂5号”和“青杂12号”分别入选该目录骨干型品种和成长型品种,是目录收录的26个优良油菜品种中仅有的2个春油菜品种,这对油菜产业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北方春油菜产区整体油菜单产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祁宗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