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牧业产业故事之青稞篇
与时俱进 青稞种植的华丽转身
西海新闻 2025-11-13 17:09:13

“天地之合”

青稞在人气美食中高居C位

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哪些谷类植物能生长?青稞,唯有青稞!

青稞,藏语意为“天地之合”。它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壳粒分离,籽粒裸露,又被称为“裸大麦”,具有生育期短、耐旱、耐寒、适应性强等特性,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生长、自然成熟。

青海,“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具备青稞生长所需的特有的高原环境和冷凉气候条件,如海拔高、光照强、降雨少、夏季凉爽,是我国青稞主产区之一。

青稞生长的海拔,决定了它的品质高度。如果要为青海青稞提取一个关键词,一定是“绿色”。绿色有机,是青海青稞最大的底气。

春天,万物生长,一粒粒青稞种子迫不及待投入土地的怀抱。

青海最大的有机青稞种植基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贵南牧场,阳光明媚,微风荡漾,土地平整,一辆辆北斗导航大型播种机驶过,种子就在土壤里安了家。

贵南牧场海拔超过3100米,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10万亩青稞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

500公里外的另一个青稞种植基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蓄集乡,大马力精量播种机不慌不忙穿梭在田间地头,精准播种。

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远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充足的光照时间和太阳辐射,能提高光合效率,有利于青稞高产。

青稞种植主要集中在海南和海北两州,常年播种面积约占全省青稞播种面积的75%,青稞种植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在这里,青稞的生长每一步都经过了最严格的把关。智慧农业监测系统会对土壤、水分、温度、风向、苗情、虫情等全部监管到位,对繁育、耕种、管理、收割、储存和运输等一系列工作了如指掌。

如果你在7月走进环青海湖地区,一望无际的青稞地一定会震撼到你。耀眼的阳光洒在饱满的青稞穗上,微风吹拂,青稞穗相互碰撞,麦浪声清脆悦耳。这是青稞为迎接丰收的到来,奏响的一曲交响乐。

从一粒种子到绿油油的青稞苗,再到沉甸甸的金黄穗头,从播种到收获,先天优质的种子吸收天地精华,在科技的精心呵护下,历经100余天,长成后天佳品。不要小看任何一粒青稞,它是世界麦类中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禾谷作物之一,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

可以说,青海青稞的优势,既有先天优势,也有后天优势。它的一生,绿色是本色。它之所以能在人气美食中C位出道,正如它的藏语含义一样,天地之合。青稞的品质也是人与自然之合。

与时俱进

青稞种植的华丽转身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高原之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青稞的民谣。人们借民谣表达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借青稞讲述生活中的哲理。

青稞是农牧民的主要口粮,是酿造工业、饲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被视为生命的粮食,是高原儿女的“精气之源”,人们亲切地称它“吉祥粮”。在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漫漫征途中,它是重要的充饥粮食。

早在西周以前(公元前1100年),我国就有栽培大麦的史证,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西北干旱沙漠地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青稞的地区,高原儿女经过选择、驯化和栽培,把野生普通大麦培育成青稞,变成粮食。青稞的种植,使得人类得以在青藏高原这种高海拔地区大规模永久定居。

青稞在青海的种植历史悠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高原儿女。人们依赖它、仰仗它、保护它,与它一起创造了风格迥异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具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

数据显示,青海全省青稞常年播种面积140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的1/4,总产量27万吨左右,约占全国青稞总产量的18%以上。

为促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将青稞产业确定为特色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青稞产业发展,为青稞产业发展打下育种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加工转化率全国第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农牧民种植积极性高的坚实基础,确立青海在国家层面青稞的优势地位。

目前,青海青稞产业联盟有会员单位58家,由从事青稞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主体共同组成,形成“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政府为主导、联盟为纽带,以产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共同打造“青海青稞”金字招牌,共同叫响、打响、做响“青海青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走出一条具有青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有口碑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农业品牌建设道路,不断提升青海青稞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绿色、有机的青稞特色产品畅销全国、走向世界。

青海从事青稞加工的企业有33家,其中大型加工企业18家,包括省级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个;开发和加工的青稞产品约7类20多种,包括糌粑粉、青稞酒、青稞面、青稞饼干、青稞酸奶、青稞面膜等。

一粒青稞种子,从几千年前走来,撑起了高原的生命奇迹。人类在这片高天厚土繁衍生息。走进新时代,这粒青稞种子成为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主打特色农产品之一,撑起农牧民的美好生活天地。

绿色天然

高价值青稞高值化利用

8月的青稞地,一簇簇成熟的青稞,经过高原烈日的炙烤,散发出独有的芳香,青海大地奏响青稞丰收的乐章。

青稞的吃法丰富多样,可以煮着吃、蒸着吃、炒着吃,也可以用来做甜品吃、做沙拉吃,还可以炖汤。不管是鸡汤、排骨汤、猪蹄汤,还是牛肉汤,只要是炖汤,都可以撒上一把青稞。吸饱了汤汁的青稞更加圆润饱满,吃到嘴里会收获爽滑、Q弹的惊喜。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麦类改良中心青海青稞分中心主任吴昆仑介绍,青稞具有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糖“三高两低”的特点,是天然的健康食品。

青稞蛋白质含量6.35%至21.00%,高于小麦、水稻、玉米,淀粉含量约为59.25%,普遍含有74%至78%支链淀粉,有些甚至高达或接近100%。粗脂肪约为2.13%,高于小麦和水稻。可溶性纤维和总纤维含量均高于其他谷类作物。它还含有18种氨基酸,尤以人体必需氨基酸较为齐全。每天三次全谷物食品,可有效降低冠心病20%至30%的得病概率。

《本草拾遗》记载,青稞入药“味咸性平凉,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发现,青稞中的β-葡聚糖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物医学界普遍认为β-葡聚糖具有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四大生理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版)》中,青稞被列为推荐食材,它富含β-葡聚糖,有“控糖能手”的称号。

和其他谷物不同,青稞的矿物质含量,尤其是铁和钙的含量比较突出。青稞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其药食同源的特性更是符合当下人们所追求的健康饮食结构和未来健康饮食的发展潮流,让它走上了一条高值化的综合开发利用之路。

青海年消耗青稞原料约23万吨,约占全省青稞总产量的60%,青稞商品化率达83%以上,加工率达60%以上,是我国青稞加工转化率最高的省份。

底蕴深厚

青稞附加值产品响当当

仲夏时节,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黄乃亥乡日秀玛村绿意盎然。无人机盘旋在青稞地上空,欢快地喷洒有机肥料。

日秀玛村光照强、水质好、温差大,尤其适宜黑青稞生长。黑青稞穗大粒多、颗粒饱满,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营养明星”,深受沿海城市、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青睐。

村民角巴才让从来没有想过,祖祖辈辈种植的黑青稞摇身一变成了“黑珍珠”,出大山,下高原,出国门,闯世界。

近年来,随着青稞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营养价值的持续发掘,一粒小小的青稞种子历经72变,一跃成为开发功能性食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支撑。

青稞酒加工尤为典型。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稞酒的核心产区,有“中国青稞酒之源”的美誉。考古学家在互助县金禅口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青稞,证实互助青稞酒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4200年前。

2007年,“青海互助青稞酒”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3年,互助县被评为互助青稞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示范区。

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青稞酒酿造行业的代表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55亿元。

炎热的夏季,喝一杯青稞酒,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好酒需细品,它口感绵甜柔和、谐调爽净,芳香爽口、回味悠长,适当饮用有益健康。

你来青海,不喝一杯青稞酒,不在酒香中沉醉,不在沉醉中释放,不算真正领略过这片高原的纯净与辽阔。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传承着独特的古法黑青稞酒酿造技艺,酿造醇香的黑青稞酒,招待尊贵的客人。酿造者将洗净的黑青稞用文火慢煮,再将熟青稞磨粉筛入锅中,加曲面拌匀,密闭发酵3天。然后倒入酒壶,在暖处静置7天,密封蒸馏。接下来就是令人期待的开箱环节,取酒入壶,举杯邀明月。

把青稞与其他食品完美结合,增强人们对青稞的认知度、接受度,青稞酸奶良好的市场反响是最好的证明。青海好朋友乳业有限公司将醇香浓郁的酸奶搭配颗颗饱满的熟青稞,丰富酸奶的口感,既健康又饱腹,青稞酸奶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公司董事长丁新峰认为:“没有完美的结合,就没有青稞华丽的转身。”

青海新丁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青稞方便面、青稞麦片、青稞挂面等十几种青稞类产品;青海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推出了青稞糌粑饼、青稞麻花、青稞奶贝、青稞奶条等产品……

走进青海发展高原绿色产品的重点园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6家青稞加工企业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年产值约7亿元。

得天独厚

青稞研究走在全国前列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乡牧民义西家的黑青稞成熟了,麦浪滚滚,青稞飘香,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义西早早跟当地啤酒厂谈好收购价格,他家6亩地收割1吨多青稞,能为家里增加九千多元收入。

一千克青稞,如果实现综合开发利用,在科技和品牌的加持下,能创造多少经济价值?

一千克青稞,如果加工成青稞米,效益可增加一倍;如果加工成青稞麻花、青稞饼干、青稞麦片,效益可增加10倍;如果加工成青稞酒,效益可增加100倍……这背后是青稞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效益,也是科技点石成金的力量。

青海是全国开展青稞研究工作最早的省份之一,青稞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已形成以科研机构为主、企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研究局面。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农作物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良种的培育。青稞产业发展,首先要在种子上做文章。

青海围绕粮草兼用、高产粮用和加工专用等方向,开展青稞多元专用优良品种选育,先后育成粮草兼用新品种昆仑14号、昆仑16号、北青9号,籽粒高产品种昆仑15号、柴青1号等,加工专用品种昆仑17号等。

一大批优良青稞品种广泛推广种植,为青海青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昆仑14号、昆仑15号年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占青海青稞播种面积的53%,单产突破千斤大关,具有早熟、高产、抗倒伏等特征,成为涉藏地区适应性与稳产性上乘的青稞品种。

目前,青海颁布实施42个青稞地方标准,编制完成“十四五”涉藏地区六州青稞生产基地建设方案,围绕“全价值链发掘、全产业链开发”的总体思路,坚持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提质增效为目标,充分发挥种业、科研、推广、加工等部门的技术优势和行业影响,推进青稞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迈进,加快延伸产业链,提升青稞产业综合效益,形成生产集聚、区域联动、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青海将全力做好青稞科技研发工程建设、青稞良种繁育工程建设、青稞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建设、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青稞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青稞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培育1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加快打造若干亿元企业和同行业领军企业,推动全省青稞产业迈入中高端市场,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

力争到2025年以后,全省青稞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商品率达到85%,加工转化率达到70%左右,形成年加工青稞2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实现青稞全产业经济总量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