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缓
青海奋力打造“牦牛之都”
行走在青海江源大地,总能看到牦牛的身姿……牦牛放养于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天然牧场,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高原上的牧民从古至今驯养牦牛,原生态、纯天然、全绿色的青海牦牛,以膘肥体健、肉味浓郁、营养价值丰富而闻名。
青海是“三江源头”“中华水塔”,被评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具有绿色、有机、环保、健康、无污染的天然优势;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天然草地面积达到5.96亿亩,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突破3.4亿亩。天然、广阔的草原,洁净的生态环境,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造就了青海牦牛独特的品质。
全世界现有牦牛存栏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4%以上。青海是牦牛养殖大省和牦牛资源大省,全省存栏牦牛常年稳定在650万头左右,占世界总量的36%,位居全国首位。世界牦牛看中国,中国牦牛看青海,做大做强牦牛产业,青海大有可为。
绿水青山就是青海最大的优势和骄傲,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加快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以来,新质生产力在青海农牧业创新实践中加快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目前,青海从事牦牛肉、奶、毛绒的加工企业有5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带动农牧户50.6万户,产品种类200多种。一批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已成为全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做大做强牦牛产业体系,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成立青海牦牛产业联盟,由3家科研教学育种单位、5家技术咨询服务单位、1家信贷担保公司、17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合作社和4家窗口企业组成。涵盖全省从事牦牛产业的科研、教学、推广、养殖、生产、加工的相关单位和合作社、金融、销售部门。并在分工协作的前提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信息共享为依托,利益联结为纽带,共同推动青海省牦牛产业健康发展。
纵观青海牦牛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牦牛之都”的重任刻不容缓。2019年“青海牦牛”公用品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青海牦牛”成为我省的一大特色品牌。
山水有缘,物华天宝;山水有约,待您相识。推开青海农牧产业之窗,在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海牦牛”公用品牌,正在讲述一个个绿色发展的青海故事。
冲顶“牛市”
青海布局牦牛产业蓝图
生辉的春,染绿的夏,斑斓的秋,静谧的冬,雪域高原不同季节的画风里,专属不变的是宛如黑白珍珠的牦牛总是闪耀其中,刻画出别具韵律的自然美、生态美、和谐美。
发展牦牛产业,青海具有产地环境洁净、多山多草原、优质天然草场面积大、牦牛存栏量多、品种丰富、养殖技术成熟等特点,有着不可估量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
秉持新发展理念,青海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持续推进牦牛优势资源向绿色发展财富资源转换,在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把牦牛产业打造成全省绿色农牧业发展“第一产业”。
时光不言,见证行动的力量。
青海省《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先后实施,牦牛产业联盟和研究院成立,牦牛智库建立,第六届国际牦牛大会暨第一届青海牦牛产业大会召开,牦牛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政策支撑增强,形成高位推动之势。
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青海大力推进传统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重点从调结构、创品牌、接产业、连环节、强开发入手,在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牦牛高效养殖技术推广、牦牛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形成成功经验和成果。
以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为重点,青海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动牦牛产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建成青海可可西里、果洛金草原、夏华和5369等牦牛产业示范园区,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省级的牦牛产业联盟,并制定发布牦牛标准46项,形成初具规模的牦牛全产业链。
以推进经营方式持续变革为目标,青海把生态畜牧业建设作为转变牧区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以合作社为载体、以股份制经营为抓手、以统一生产销售为路径的生态畜牧业,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合作社达到180多家,形成梅陇、拉格日等发展样板。
把准方向,善作善成。青海牦牛产业基地建设、体系建设、标准建设、机制建设等,一一实现新进展,产业面貌、产业结构发生较大转变。
青海牦牛产业跃升为全省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畜牧产业之一,在牧区群众生产发展、促进生态平衡和实现高质量生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青海成为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牦牛特色产业优势区、全国重要的牦牛肉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牦牛产业中心地位日益突显。
“生态是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迈步新征程,高原牦牛蹄疾步稳,“兴省富民效应”持续释放,青南草原、海北草原、大通牛场等生产主阵地,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纵深挖掘发展潜质,焕发出特色产业新动能。
按照计划,围绕青南牦牛核心养殖区、环湖牦牛高效养殖区、东部牦牛产业融合区,青海将进一步优化牦牛产业布局,深度打造牦牛高效养殖基地、绿色有机高端牦牛肉生产基地、牦牛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并因地制宜加大牦牛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到2025年,青海将基本建成现代牦牛产业体系。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青海牦牛产业冲顶新一轮“牛市”,牦牛产品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中,品种更加多元,品质更加“牛气”。
绿色天然
青海牦牛肉营养价值极高
在青藏高原,牦牛是优势种家畜和当家畜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牛属动物中,牦牛是能适应高寒气候并延续至今的珍稀种质资源,是世界动物中地理分布非常有限的少数家畜之一。因牦牛能够适应高寒生态环境,不仅耐粗、耐劳,擅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还能游渡江河激流,所以有“高原之舟”的雅称。
牦牛全身都是宝,高原人的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的贡献。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牦牛的皮毛可做衣服或帐篷,更是制革的好材料,所以有人说牦牛的全身都是宝。不仅如此,牦牛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当地的牧民、商人和登山者用它们来驮运重物,因为具有识途的本领,牦牛还能够作为旅行者的前导,带领旅游者避开陷阱择路而行,作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之一,牦牛也被誉为“高原之魂”。
打造世界牦牛之都,打造国家级农畜产品品牌,在畜牧经济领域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青海不仅独具畜种资源先天战略优势,同时兼具环境气候资源独特禀赋。在青海,海拔3000米以上的牧场占据了全省总面积的96%,天然无污染的天然草地广布,这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牦牛的生长提供了优渥的自然条件。
不仅如此,青海的气候以冷凉为主,常年干燥度为2.38,年平均气温低于4摄氏度,这样的气候条件,也十分适宜牦牛的成长。目前,青海牦牛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等为中心辐射的周边草原牧区,放牧区域占青海总面积的一半。
牦牛肉是一种天然绿色食品,符合当代人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在《食品科学》期刊“牦牛肉品质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提到,青海牦牛肉蛋白质含量为22%左右,是畜肉当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一种,营养价值极高,青海牦牛肉的脂肪含量为2.6%—5%,低于普通牛肉。这样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具有显著作用,青海牦牛肉中氨基酸含量齐全、维生素含量丰富。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专家表示,牦牛肉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食品,是改变中国人膳食结构的优质高蛋白低脂肪健康食物资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样造就一方优质物产。在极净的生态环境中成长,享用高原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再加上长期以半野生放牧方式养育,原生态自然的生长过程赋予青海牦牛非同一般的价值品质。
为提升牧区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青海积极举办牦牛文化(产业)节、优良种公畜评比、丰收节庆等活动,同时把牦牛产品发展融入引用到体育运动中,将体育文化内涵注入青海牦牛品质中,聚合起青海牦牛新能量,嘉塘草原、青海湖畔、大通河边传出新牧歌。
目前,青海牦牛肉已经成为上海市体育局、广东省体育局、青海省体育局、江西省体育局、江苏省体育局所属运动员的专供品。经检测,专供牦牛肉能够为运动员提供强大的基础营养保障。除了蛋白质,富含的锌、镁、铁含量超出同类其他产品,对运动训练水平有极佳的提升效果。
运动、营养、健康——青海牦牛精神文化的特质在新时代不断被充实和彰显。
实力出圈
青海牦牛品牌叫响全国
4月10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玉树牦牛”榜上有名。
“玉树牦牛”是青海牦牛产业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早在2016年,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玉树牦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玉树牦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2019年,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还荣获2023中国品牌农业与市场年度评选年度卓越品牌30强。
“玉树牦牛”获得的一个个国字号殊荣,极大提升了青海牦牛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翅膀”。近年来,青海集中力量宣传打造“青海牦牛”第一品牌,把打造“牦牛之都”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推进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多措并举打好品牌“组合拳”,让青海牦牛走向世界。
从塑造品牌内涵出发,坚持修炼内功,提升青海牦牛品质。青海高原牦牛品牌雪多、环湖、玉树牦牛成功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的空白,20种品牌跻身全省百佳产品。青海牦牛肉以优质的品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备受市场青睐,产品远销中国港澳、西欧等高端市场。
从扩大影响力出发,坚持加大品牌营销推介,加快拓展青海牦牛国内外市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品牌发布会,频频登上央视、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一线城市媒体和机场,积极培育消费输出地建设,青海牦牛认同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升温,形成产品优质优价、特质特价、良性循环的发展新格局,青海“牦牛之都”区域品牌越叫越响。
从促进企业品质管理出发,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持续打造青海牦牛品牌全产业链。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创建名优特新精“青字号”品牌,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开发高端产品,树立青海牦牛的品牌价值,让青海牦牛形成品牌合力,在国内外树立青海牦牛的品牌地位。
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青海,认识青海牦牛;让品牌建设引领生产,让品牌为销售保驾护航。随着青海牦牛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不仅达到品牌带动产品升级和价值提升的目的,同时促进了青海牦牛产业快速发展。
产自海拔3000米之上的牦牛,牦牛肉丸、牦牛肋排、牦牛蝴蝶骨、牦牛棒骨、牦牛牛腩、牦牛牛尾骨、牦牛腱子等丰富的牦牛肉产品,进入广东、江苏、河北等地土特产商店以及大型连锁超市。
产自海拔4000多米高寒无污染草原、脂肪含量低、肉质鲜香的玉树牦牛,引入北京市场,摆上超市货架、进入餐厅菜单、由当地老字号制成五香牦牛肉、红烧牦牛腱、香辣牦牛杂等食品,让消费者体验到原生态美食。
目前,青海从事牦牛肉、奶、毛绒的加工企业有5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产品种类达到200多种。可可西里、5369等一批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已成为牦牛全产业融合发展和品牌建设的中坚力量。
品牌聚集之下青海牦牛产业价值更加鲜明突出,挡不住的青海牦牛美味正在走向更多国内外家庭的餐桌。
科技增值
青海牦牛产品进阶“高大上”
通天河畔,碧绿的牧场上,一群牦牛顺着山谷的背阴面啃食青草,不多时,它们慢慢爬上山脊,向山顶移动。
“201、202、203……216”在海拔超过4600米,相对高度超过200多米的曲麻莱县野血牦牛繁育场,一头头牦牛清晰地出现在牧场后方的操作大屏幕上。
用无人机观测天气情况,赶牛、观察牧草长势、监测野生牦牛种群数量及习性,三江源地区的智慧牧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然而这仅仅是我省使用科技手段,打造出畜牧业生产经营新模式的一小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赋能是青海全力做强牦牛产业、打造“世界牦牛之都”的一个缩影。
玉树藏族自治州牦牛存栏160余万头,牦牛资源储量占到全球牦牛总量的十分之一。当地以天然草场和高原野血牦牛为经济发展基础,经过多次选育,培育的系列野血牦牛环境适应性强、个头大、产肉多,个别纯野血牦牛种牛单只售价从2万元上涨到10万元以上,玉树打造世界牦牛种源基地的招牌愈发响亮。
在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谋划、统筹部署下,青海牦牛产业锚定绿色有机,聚焦提质、稳量、补链、扩输,切实用好科技这一利器,推进牦牛品种复壮、改良,提高产品供给能力,下功夫补链强链,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向着输出地建设进阶而上,为青海加快农业现代化搭建起重要梁柱。
如何发挥野牦牛强大的优质基因?青海加大创新驱动,为强壮牦牛体质引流“优质基因”“科技元素”,让牦牛养殖融入现代畜牧,让青海牦牛产品品质更上一层楼。
一方面实施种业攻坚、强化科技支撑。围绕牦牛种业发展,示范推广牦牛“三增三适”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通过接犊育幼验方,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院所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共同繁育牦牛新品种。
一方面推进智慧农牧、强化标准化建设。切实改造升级现有种畜场,推广现代化、标准化饲养方式,促进小农牧户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曾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农牧民,正在逐步融入以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现代畜牧业。
有着野牦牛基因的“大通牦牛”新品种具有野性大、发育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繁殖力强等特点,能够适应高寒生态环境、遗传性能稳定。目前,牦牛繁育中心已累计向青海省39个县,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近3万头,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四川、甘肃等牦牛产区;大通牦牛改良后代在青海省内外已达180余万头,带动农牧民增收超过14亿元。蕴含着更大经济价值的“阿什旦牦牛”新品种,育种技术和育种能力走在世界前列。“雪多牦牛”“环湖牦牛”“玉树牦牛”,成功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良种供能增强,牦牛品质提升,青海牦牛产品实现“科技增值”,迎来更加广阔的销售市场。青海牦牛和普通牦牛肉质对比检测显示,其各项指标普遍高于普通牦牛,这为肉制品走向高端市场奠定坚实基础。近几年,青海青南、环湖、大通等地,成为北京、西藏、新疆及周边地区牦牛肉的重要供给基地。
(祁宗珠/文)
